
Copyright© Yylq Govemment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:龙山新闻网 新闻热线:0743-6228742
主办单位:龙山县委宣传部
承办单位:龙山县融媒体中心 湘ICP备18012182号
通讯员系统登陆
作者 彭英子
引子:八面山是土家族史话里的圣山,是山外人眼里的“天吊国”,是湖南省最后一个秘境,是解放军剿匪时血染的红色之山。
八面山位于龙山县西南边陲,东接内溪,南临里耶,西接重庆酉阳县酉酬乡,北连咱果。地属里耶镇,距县城153公里。总面积52.17平方公里。孤峰突起,形如巨船,南北长36公里,东西最宽处7.5公里。境内为高山台地,较平,“有江南草原之称。”周围悬崖峭壁,最高峰背子岩海拔1414.5米,最低海拔900米,平均海拔为1233.2米。山高风大,夏凉冬寒。年平均气温在10℃,1月平均气温0.9℃,7月平均气温20.9℃。冬季多冰冻,有雨就有雾。清朝雍正年间,朝廷考察八面山,分属三甲里和四甲里,乾隆四年(1739)开发八面山。1956年置八面乡,1958年成立八面人民公社,1982年改为八面乡,2005年并归里耶镇。
一、土家族的圣山
八面山在52.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生活着3176人,52%的人口是土家族,他们在八面玲珑的山上,生生不息,守护着圣山,诉说着可歌可泣的故事。传说洪荒时期,洪水给土家族带来灭顶之灾。只有兄妹二人躲进了硕大的瓜里,随水飘移,二人从瓜里出来后,只见茫茫水域,人迹全无,呼天喊娘,杳无音信。依伏在瓜背上昏昏糊糊地荡悠着。不知何时,瓜变成了船,搁着四周悬崖的山上不动了。一个白胡须老人来了后,要他们兄妹成婚,延续人类。通过划竹子,藤缠树等一系列劝说活动,终于放滚石磨相重之后,才同意成婚,在马桑树下结婚了。放滚磨的地方就叫苏姆沟。婚后生育一个肉球,在白胡须老人的指点下,把肉球剁细后掺和成泥丸撒向广袤的土地上。撒到田间的,有了田姓人。撒到山上的成了尚姓人。哥哥布所背着人种到四面八方撒泥丸去了,妹妹嫆妮天天在船甲板上等着哥哥归来。这艘船叫“苏姆䑰”即祖先船。嫆妮站着等、坐着等、睡着等、数着星星等,久而久之,船变成了山。这山就叫“苏姆崮”即“祖先山”。后来,土家族的八部大王排行第一的“熬潮河舍”就留守在苏姆洞中。
土家族的祖先春巴冲,人称“春巴麻麻”,就在落洞这个地方“办托儿所和幼儿园”。抚育土家儿女,现在还保留着剪纸人贴在碗柜边,逢年过节敬供烧香纸的习俗。山上还保留着,撇泽湖、阿土坪、落洞等一些土家语地名,还有“婆婆树”等传说。
结论:从“苏姆沟”(放石磨,滚石磨的地方)即祖先沟到“苏姆䑰”即祖先船再到“苏姆崮”即祖先山,这就是土家族的圣山,所以说八面山是土家族史话里的圣山。
二、神秘的天吊国
“站在里耶河边高处,可望川湘鄂三省接壤的八面山。”——《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》
“八面山是别一个国度。”“山如一个桶形,周围数百里,四面陡削悬绝,只有一条小路可以上下。”清朝嘉庆年间的《龙山县志》载有“乾隆初年,土人延僻迳跻而上,种殖始。”“上面一坦平阳,且有很好泉水,出产好米和杂粮,住了约一百户人家。若将那条山路塞断,即与一切隔绝,俨然别有天地。过去二十年常为落草大王盘踞,不易攻打。惟上面无盐,所以,不易久守。”——这是沈从文笔下的八面山。现今的地理山势跟沈从文时代无异,从空中俯瞰,八面山就像一艘巨轮,漂浮于云海的波涛浪尖之上。在山外人的眼里,是一处神秘的“天吊国”。
2011年冬,《毛泽东和他的儿子》的作者骆炬。他说:他的朋友在湘西找到了“天吊国”。并讲了两个故事。
故事之一:“我(指骆炬的朋友)这次到了湘西,找到了传说中的天吊国”。要到天吊国去,只有一条路,可以走,那就是坐吊笼子,或上绳梯。坐吊笼时,要蒙住眼睛,只有上去感觉。等下吊笼后,走上百步,才给你取下蒙眼带子。你第一眼看到的是,绿茵茵的草场和如同白云的羊羔。这时,接待我的两个中年男子,要我一身换装,换成天吊国的服装。服装也不华丽,很朴素的,就是一些“嫁机布”,对心衣,如意扣,袖筒、裤筒钳有花边,特别是裤子有15厘米的裤腰。没有裤带子,把裤腰一绞一滚就穿稳了。脚穿柔软的麻草鞋。我除了眼镜外,都穿上了天吊国的服装,倒也得体适身。不带行李,走到村子里村子也不大,就三五栋木屋,七八户人家。护送我的两名工作人员把我送进了当中的一家就走了。家里收拾得有秩有序,干净利落,小狗对我吠了几声,表示认生或是欢迎,不得而知。接着摆了摆尾巴,用鼻头闻了脚背,回头崩跳着走了。把一群鸡惊得乱飞,壳台、壳台地叫不停。家主说要备夜饭,叫我到堂屋里休息或自由走走。其实到这种时候,我想着我的行李,无心走远,也不敢走远,就在百步之内,围着几栋房屋悠荡。感觉太阳不那么热,风也没什么凉意。只见天上的悠悠的闲云洁白无瑕,眼前的草木葱葱郁郁。
黄昏,山色又是一种新的色调,走回农家,从未有的香气催着食欲。山民一家四口、都已到齐,日落而息吗。中年开外的夫妇,有着一对儿女,儿子上小学比较近,女儿读乡里的初中,今逢星期六,回家住一夜,星期日回校寄宿。他们讲着土话,我不大听懂,可都能讲汉话,交流还是可以的。五个人围着火铺上的火坑。火坑四四方方的,大概有1个平方,中间架有三脚,火坑有微火。上面架一铁锅,锅内煮的鸡肉和木耳,近闻香更浓。坑角煨着三个鼎罐。在我前面的鼎罐上摆一碗红色的腊肉,另一个上面摆着一碗腊肉汤煮干笋竹。外加一盘醋黄瓜。算是今天晚上菜谱了。主人拿出一个罐子,给我斟了半碗,说是自酿的包谷酒,很热情的对饮起来。我也不客气,本来也有点饿了。这一顿饭下来,不知道是什么时候。依稀听见狗吠声和远方飘来的隐约的歌声……。第二天醒来,已是7点多了,主人给我泡了一碗糖馓,说是当地的早茶。茶后我想着行李,和主人辞行,把我送到吊笼处。我换上旧装,蒙上眼睛回味着转角楼上的梦,欣慰地笑了。
故事之二说的更是神乎其神,说得天花乱坠,“天吊国”好像就在眼前。
第二个朋友:这次我(骆炬的第二个朋友)有幸到了湘西的天吊国,我是爬绳梯上去的。百级绳梯,爬到顶点,不知道云里雾里,当揭开蒙眼帕,眼前一亮,豁然开朗,
“白河旖旎落翠微,
八面巍峨锁云岫。
绳梯百级高处挂,
燕穴十里任逍游。
东去西来望巴蜀,
黔山鄂溪眼低收。
背子相依过天桥,
雾海沉浮苏姆舟。”
向导说:八面山是我们的祖先船,背子岩是八面山最绝、奇、险的地方。有个罗里(中营)的地方,向导说是天吊国的首都,热不热闹,可以听土人的山歌,随即唱道:
“原始遗存毛古斯,
身著斑烂舞摆手。
咚喹一曲锦鸡啼,
溜子三响蛙鼓喉。
阿可阿妲歌相会,(阿可阿妲即阿哥阿姐)
嗬嗬也嗬喇叭奏。
美人醒来应无恙,
天吊国内飘红绸。
向导说:我们都是睡美人的后代,快乐地活在睡美人宽大的怀里。从里耶的山塘村观景台,仰望八面山,只见在蓝天下清晰而细腻地勾勒出一位美人,面朝苍天,泰然而卧,眉清目秀,秀发飘逸,束腰隆胸,颈颌纤美,枕山而眠,活灵活现,形象逼真,令人神往。那连绵的高山,经过雨水的洗礼,更加阿娜多娇,盘旋于云顶的云雾中,就像一层层,一绺绺薄薄的霞帔,缠绕这多姿的美人,风儿吹过,似乎掀开了轻纱的一角,让你领略遐想……
几天的天吊国里溜达,我算是一生的荣幸了,感慨万千写成一诗:
都市繁华无人问,烟岚云岫民不愁;
桃花源里难寻觅,空中草场易得牧;
粗茶淡饭酒菜香,丰衣足食织锦优;
日月星辰照八面,古今中外乘一舟;
转角楼上宿一夜,十年梦君亦风流。
三、湖南最后的秘境
世界著名的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,因面积大,海拔高而出名,它的面积仅3平方公里。四川的瓦屋山,11平方公里,因奇、险、秀、珍于一身而得名又一座“桌山”。
而湖南龙山县的八面山极像长桌,总面积为52平方公里,比南非开普敦大18倍。奇险峻秀,生态原始,民风特别,没有污染的一块不为人知的秘境。
八面山是晚第三纪开始的新构造运动继承了燕山运动的特征,继续断块上升,且明显地表现为间歇性和差异性的特点,使海拔1000米以上的五级剥夷而上升到高度,而呈现出地貌的基本轮廓。由于地面流水、风化和重力作用等外部营力的影响,形成了典型的武陵山脉特色的山——顶平、坡陡、谷深。“高平曰陵”是武陵山脉的实貌。故有1416米高的山四面八方几为绝壁,山顶却是平缓丘陵草原。也是一处回归自然的风水宝地。
夏天平均气温20℃,独特的地理,宜人的气候和风和日丽的高原风光,成为周边唯斯唯属的避暑度假胜地。
登上八面山,要经过二十公里的盘山公路。弯道之多,地势之险,悬壁而过,比矮寨公路还要心生畏惧。将车开到观景台边的悬崖舷上,观望那与草甸“齐美”的日出日落时的云山雾海,世间所有纷繁喧扰,此时此刻都作过眼云烟。进入,“心头坦坦天无忧,思绪荡荡坤纳凉”的无净境界。
八面山四周悬崖峭壁,自然风光独具特点。奇峰悬崖对峙,天坑阴河相连,溶洞瀑布出虹,石林云山依蛮,一线天,绝壁路,天堑天桥飞架,雾绕其上。高山湖泊星罗棋布。是八面山的丰富资源,在整个湖南是独一无二的。
山上四季分明。春天漫山遍野,花香扑鼻,相思鸟情满其间。夏季,山顶的柳条箬叶翠绿如茵,软如绿甸。
秋天,红叶似火,尽显“层林尽染”的秀丽景象。隆冬,玉树琼枝,千树万树梨花开,一派粉妆玉砌的晶体世界。
特别是夏天,平坦的草甸上牧草丰茂,马牛成群,羊羔满地,一派高原风光,曾被《人民日报》誉为“中国南方草场的一颗明珠”。
据《龙山县志》载:雍正年间,朝廷曾派员考察八面山。青鱼潭、天潭等陷地,其水四季不涸不盈,久旱久雨如故。潭内水产丰富,游鱼成群。更奇的是其潭映天迷云,似如魔镜。
八面山的夜是梦幻般的。
夜幕降临,暮云层层,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,给草甸涂上一层金黄色的色彩,整个山乡沐浴着金子般阳光,吸引眼球,十分舒畅。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磅礴的浓墨画了。此时山廓以天为盖,以地为庐,星空深邃,月辰雄浑,绝壁临渊,群峰傲世,俨然一艘孤悬在天地间的巨轮,静静地停泊在夜色之中。华灯初亮,帐篷晶莹。“天上星,星星闪烁,地面灯,灯灯相映,乾坤一体,人间辉煌。”进帐蓬而寐,美梦无穷。思想着千古对句“八面山、山八面,八面玲珑……”
四、红色的八面山
在湖南或在湘西的周边省市,一提到“土匪”,人们会立即想到湘西,在很长一段时间,湘西成了土匪的代名词。一部小说《擒魔记》,一部电影《湘西剿匪记》,一部电视连续剧《乌龙山剿匪记》,描写的都是土匪的凶残嘴脸和消灭土匪的解放军的英雄形象。
而八面山就是解放军消灭最后一支土匪的主战场,是红色的八面山,是傲视湘鄂黔渝领域的防空哨所。
1949年底,国民党军暂编第1军军长陈子贤与湘西匪首师兴周等共同策划,企图以八面山为中心建立湘鄂川黔反共游击根据地,负隅顽抗,进行所谓的游击战争。
八面山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可以上下,和几条绳梯攀爬的陡峭悬崖进出,都是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形。陈子贤、师兴周纠集了4000余人,在八面山修筑碉堡、闸门等防御工事,还计划修建飞机场,经营成“小台湾”。
1950年1月中旬,人民解放军第47军奉命剿灭陈、师匪部,141师左右围堵,从内溪棚地区和大小岩门形成南北夹击态势。准备了大批软梯、绳索和长杆挠钩,反复研究攻略和训练爬岩技术。
1月19日,攻山战斗打响,土匪用滚木擂石,首战受挫,牺牲不少战士。20日用绳索挠钩,艰难攀爬,不畏艰险,不怕牺牲,上到了山顶,消灭了防守之敌4000多匪徒,但是匪首一时钻进了燕子洞,其洞位于八面山东南的悬崖峭壁间,有四个洞呈一字型排开,每个洞口相距十米许,一至三洞间彼此相通。洞上有燕窝,燕子常栖于此,故名燕子洞,从山脚到洞口约有1000多米高度,洞口上下均为峭壁。当时,仅有一条人工开凿的窄不满尺的小道,一不留神就会掉下万丈深渊。第二洞洞口有一石孔,只需一柄梭标守住,对准胸膛,上来一个戮死一个,极难攻破。洞内有阴河、瀑布。天梯、岩卡、巷道、一线天,可容纳几千人。
1月21日,422团尖刀连云集洞口,做好了攻洞的准备,只等迫击炮响。中午10分,第一炮只打到山腰;第二炮炸过了头,惹得匪兵哈哈笑,狂叫:“三年也打不破燕子洞。”第三发炮弹不倚不偏地落在了匪群中。战士们忍不住了,用绳梯往上爬,从山顶用缆索往下吊,手榴弹投向洞内,上下枪口齐射着仇恨子弹,几次突击,都被顽匪挡了回来。英雄的战士血染了燕子洞。
1月22日天刚亮,解放军又向燕子洞发起了猛烈地进攻,20分钟后,进入燕子洞。狡猾的匪首神秘地从洞中消失了。后来得知,匪首们从四川酉阳那方逃出了燕子洞。并一一抓获,从此消除湘西的百年匪患。并设立防空哨所,哨所位于中营村和争先村交界处的山堡上,原名贾家堡,解放初为防止美蒋空投空降,常年有一个班的解放军执行任务,到20世纪80年代才撤销。
后来,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的军长郑波同志,来到了当年的剿匪战场八面山,忆当年战士们流血牺牲,意重心长的说:“八面山是血染的山啊!”
责编:刘寒蓉
一审:向波
二审:周娇
三审:张军
来源:龙山县民安街道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深山藤茶“飞”入黄花机场 国企挂职干部铺就出山“天路”
11万元爱心药品从怀化驰援龙山 助力受灾群众健康渡难关
推广“一喷多促”精准防控 “藏粮于技”力保秋粮丰收
龙山产业开发区召开“迎峰度夏”电力保障会
学子暖心行:童心同行点亮微光
县人社局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
龙山县2025年创业辅导班顺利结班
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系统开展保密工作培训
下载APP
分享到